韩国陶瓷史

韩国陶瓷的历史也应该从土器(这里的“土器”指低温烧成的陶器,“陶器”指高温烧结的硬直陶器)开始算起。大约是在纪元前5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表面贴饰貌似绳索或称纽带形状“突带纹”的土器,到后来,以刻划斜线构成“梳篦纹”为装饰手段的土器在韩国全境扩展,广泛分布。到纪元前1000年左右,发生了面貌的转变,从带有纹饰转向如日本的弥生土器那样不作任何装饰的素面无纹。直到公元前后,关于辘轳和窑的技术从中国传来,质地类似于瓦的土器出现。而正因为有了这种瓦质土器作基础,后来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加耶才得以生产出被称为“陶质土器”的灰黑色土器。当时还出现了施釉后低温烧成的绿釉陶器,这一品类在接下来的统一新罗时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大约是在10世纪,韩国开始能够烧制青瓷和白瓷。这里青瓷生产的肇始虽然离不开中国的五代时期在浙江省北部广泛分布的越窑的影响,但在12世纪,得名“翡色”的颜色深邃青翠的釉、还有胎体嵌入异色泥料后烧出黑白装饰效果的镶嵌技法,都属于高丽青瓷特有的面貌。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有两大著名生产地,分别是位于半岛西南部的康津和扶安。同期还有用含铁原料进行绘画装饰的铁锈花(铁绘)青瓷以及黑釉器等产品。青瓷生产在当时达到了顶峰,但随着14世纪以降的政治上的不安定,产品面貌转向色调偏灰、但是质地坚硬的实用性器物,显然符合大量生产的需要。

高丽王朝末期新出现的青瓷品类是一种以“白土”(白色泥料)进行各种装饰的“粉青”器物,日本将这类产品称为“三島”。和之前高丽青瓷的细碎的纹样装饰不同,这种粉青展现出一种自由大胆的风格。比如,用粗刷留下刷痕,宛若纹样,日本陶瓷界称之为“刷毛目”,还有浸入白泥料中取出并保留挂带痕迹的“粉引”,而相比之下,忠清南道公州郡反浦面鸡笼山周边烧造的粉青铁锈花器物最是有名,被称为“鸡笼山类型”。这样的粉青器物有一些还传至日本,成为人们口中的“高丽茶碗”,流传下来。 和青瓷相比,白瓷直到15世纪初才开始其真正被烧制成功进入生产。白瓷的清洁简素与朝鲜王朝的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十分契合,因此最为爱重,在王朝用度中担任了主要角色。白瓷被规制为帝王用器,由分布于京畿道广州一带的官窑负责烧造,京畿以外的地方窑场大约在16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被允许生产。 以白瓷为地、用钴料描绘青色花纹的青花瓷器(日本称之为“染付”)是到15世纪中叶才出现在朝鲜半岛的陶瓷生产中的,展现出朝鲜王朝所特有的清新的艺术面貌。不过,17世纪时,从中国输入钴料一时间出现了困难,导致了用含铁原料代替钴料进行绘画装饰的流行,这类呈现褐色铁锈花纹样的器物被叫做“铁砂”。而在18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一种在乳白色的白瓷上用淡色描绘出纹样的青花器物,日本称为“秋草手”。1752年,朝鲜朝廷在广州分院里设置的官窑稳定下来,陶瓷生产也由此获得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在这里,除去大费匠力烧造青花、褐色花纹的“铁砂”、红色花纹的“辰砂”等多种传统产品之外,还迎合文人喜好进行文房用具和酒具等器物的制作生产。到了19世纪,随着社会人群中中间阶层的成长,新出现的纹样是表达对长寿和多子多福的祈愿的吉祥纹样,还有包含民间绘画元素同时隐含现世利益追求的新纹样,而这也成为当时的整个工艺现象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表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