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史

日本陶瓷的发端是绳纹土器,后来的弥生土器以及古坟时代(3世纪-7世纪)的土师器(Hajiki)、埴轮(Haniwa)等,都属于顺沿着这一系谱延展开来的土器文化。在5世纪,自朝鲜半岛传入了新的制陶技术,日本随之出现了用高温还原焰烧成的须惠器(Sueki),而最初的釉药也于此时现身日本。到了飞鸟•奈良时期(538-794),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低温铅釉陶影响之下,日本出现了颜色鲜艳的绿釉陶器和奈良三彩。进而发展至平安时代(794-1185)的9世纪,在爱知县的猿投窑(Sanage-yo),人工施釉的高温灰釉陶器的生产开始了。

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以常滑(Tokoname)、渥美(Atsumi)为代表的坚硬的、耐水性能良好的、完全烧结的陶器,出现在了越前、信乐、丹波、备前等地的窑场,在整个日本的中世(到明治维新为止),这些窑口都在大量生产这样的实用器物。

镰仓•室町时期(1185-1568),日本形成了尊崇从中国舶来的“唐物”(Karamono)的价值观,以此为背景,濑户(Seto)、美浓(Mino)地方的窑口盛行烧造施釉陶器来仿造中国器物。然而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日本的茶道、被称为“茶の湯”世界的独特审美渗入到陶瓷生产之中,国产陶器也就是所谓的“和物”,地位飞跃上升。其结果就是桃山时代(1568-1615),在茶人千利休(1522-1591)的指导下,长次郎制作的“乐(らく)茶碗”以及美浓地方的“黄濑户” (Kizeto)、“濑户黑” (Setoguro)、“志野” (Shino)、“织部” (Oribe)器物登上了陶瓷舞台,继而日本的备前、信乐、伊贺、丹波、唐津等地的窑场也大量烧造以茶陶为主产品,由此迎来了日本陶瓷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进入到了江户时代(1615-1868),在京都,以野野村仁清(生卒年不详)、尾形乾山(1663-1743)为代表的陶瓷艺人所烧制的“色绘”陶器为中心的优雅的“京烧”器物风靡一时。

与之对应的是,以来自朝鲜半岛的陶工技术为基础,九州的有田(Arita)一带(古时的肥前)在17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最先烧成了日本自己的瓷器,产品在附近的伊万里港装船输出,得名“伊万里烧”(Imari)而广为人知。伊万里瓷器最初以中国景德镇的青花产品为模本,后来又吸收了中国瓷器的釉上彩绘等多种技法,获得飞速的发展。在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前半叶,伊万里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入欧洲等地,风靡一时,博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初期的伊万里瓷器是“古九谷(Kokutani)”、“柿右卫门(Kakiemon)”、“金襕手(Kinrande)”所代表的“古伊万里”样式,兼有其它顺应时代需求的多种品类,流通于日本全国各地。后来在佐贺的锅岛藩所设立的御用窑,生产专门进献给德川将军的“锅岛烧”,这类产品以洗练的装饰纹样和精致的加工制作为特征,作为日本瓷器的最高峰杰作,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