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陶瓷史
日本陶瓷的歷史始於繩紋土器,繼之有彌生土器、古墳時代(3-7世紀)的土師器和埴輪等,土器文化由是展開。5世紀時,因自朝鮮傳入新的製陶技術,依賴高溫還原焰燒製而成的須惠器於焉誕生,最早的自然釉也於此時出現。飛鳥・奈良時代(538-794),因受中國和朝鮮半島低溫鉛釉陶的影響,顏色鮮豔的綠釉陶器和奈良三彩於此時登場。至9世紀的平安時代(794-1185)時,愛知縣的猿投窯則開始生產人工施釉的高溫灰釉陶器。
平安時代末期,出現一類堅固、耐水性佳的燒締陶器(無釉高溫陶器),以常滑、渥美為首,包含越前、信樂、丹波、備前在內的各地諸窯,持續整個中世大量,大量燒製生產這類實用的器物。
鎌倉・室町時代(1185-1568),形成了尊重唐物(karamono,中國傳來之物)的價值觀,在此背景下,瀨戶和美濃地方的窯場,盛行製作模仿中國陶瓷的施釉陶器製品。室町時代後期開始,隨著日本獨有的審美意識—茶湯(「茶の湯」,chanoyu)—的加入,國產陶器即所謂「和物(wamono)」的地位躍升。在此影響下,於桃山時代,據千利休指導下誕生的長次郎「樂燒茶碗」、美濃的黃瀨戶、瀨戶黑、志野以及織部等器物紛紛登場;備前、信樂、伊賀、丹波、唐津諸窯,亦燒造不少以茶陶為主要內容的製品。日本陶瓷史上至此迎來首個黃金時代。 至江戶時代(1615-1868),在京都,以野野村仁清(生卒年不詳)和尾形乾山(1663-1743)等陶工為代表所燒製之彩繪陶器,構成了優雅京燒的主要內容,風靡一時。
另一方面,1610年代左右,位於九州有田一帶的肥前地區,以朝鮮陶工的技術為基礎,開始燒製瓷器,因在伊萬里港口裝載輸出之故,得名「伊萬里燒」而馳名於世。最初的伊萬里燒以中國景德鎮瓷器為模仿對象,之後又吸收了來自中國的彩繪瓷器的釉上彩技法,而急速發展。17世紀後半至18世紀前半間,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往歐洲輸出的伊萬里瓷器,於歐洲頗獲好評,迅速博得不少人氣。自初期伊萬里、古九谷、柿右衛門、乃至古伊萬里樣(以金襴手為代表),伊萬里燒順應時代不斷發展出各式風格作品,並流通至日本各地。此外,佐賀鍋島藩另設御用窯,以進獻德川將軍為目的,專門生產鍋島燒,製品以作工細緻和紋樣洗鍊著稱,為日本瓷器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