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指南

1.定义

陶瓷是用粘土成型后加热烧结的器物。根据所用粘土的种类、烧成后获得胎体的硬度、密度、吸水性、釉药的有无等物理条件,陶瓷大致可以分为土器、炻器、陶器、瓷器几种。但如此分类,标准并不十分严密,中国、日本、韩国、欧美各有自己一套系统,界定上也仍然存在不少差异。

土器

以粘土成型,不上釉,在大约700到80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烧成,吸水性高(在10%以上),耐火度也很高,因此多用作炊煮器,也用作贮藏。中国的红陶、彩陶、日本的绳纹、弥生器物是土器的代表例子。在中国,这种土器也往往被统称为陶器。

炻器

来自英语里的stone ware,同样以粘土造型,在摄氏1200到1300度的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火焰烧成。在欧美,不论是否施釉,统一将那种胎体并非白色的硬质陶瓷称为炻器,其中也包含青瓷。而在日本,炻器指的是须惠器、备前、信乐、常滑等无釉陶。


陶器

使用含有若干种硅酸盐成分的粘土成型,施釉后在大约摄氏800度至900度到1200度的条件下烧结成的硬质陶瓷器。在日本所说的陶器广义上包括须惠器、备前、信乐、常滑等。

瓷器(磁器)

使用硅酸盐含量较高的瓷土造型,施釉后在大约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结的陶瓷器。其釉层接近玻璃化。器物具有透光性,吸水性很低(0.5%),叩击能发出金属性声音。中国历史上,多用"瓷"来标示。提及"磁器",则有时候指河北省磁州窑的产品。


▲To top


2.成型

陶瓷器有多种成型方法,根据坯料(精制之后的适于陶瓷生产的陶土或瓷土)的性质以及器物造型会选用不同的成型方法。

手捏

不使用辘轳和模具,直接用手捏塑成型,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土器,是最为古老的成型方法。

泥条盘筑

先将坯料搓成泥条,分段盘筑,然后进一步整理,加固泥条结合部位,拍打造型,获得所需形状。多用来制作土器或者形体较大的器物。在日语里还有多种词汇对其进行称呼和描述,比如"ひも土巻き上げ"、"巻き上げ"、"巻積み"、"輪積み成形"等。


泥板

用坯料做成泥板,再彼此粘合,获得所需要的造型,多用来制作带有棱角的器物,如方形的角瓶、角钵。

注浆模塑

在陶质或木制的模具中填入坯料或灌入泥料浆,再捶打整理,获得理想造型。适于大量生产,也适用于获得雕塑类的复杂造型。在日语里也被叫作"型打ち、型抜き、型起こし"等。


辘轳成型

把坯料放置在辘轳上,通过利用辘轳回转产生的离心力,用手抻拉,来获得器物的造型。辘轳的构造、旋转方向等,地域不同也多有不同。这样的辘轳成型,也叫做"水挽き成形",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拉坯",需要与简单地利用回转台进行修坯区分开来。

拍压成型

用泥条造型后,在器物内部垫衬模板,从外部用工具拍打、整理,获得所需造型的一种陶瓷成型手段。拍打用的板状工具表面多有凸凹,防止粘连泥料。因此做出的器坯表面多留有痕迹,同样凸凹不平,这样也增加了器物的表面积,作为初煮器使用的话,优点就在于受热面积较大。


▲To top


3.器形

浅而平的容器,在日本叫做"皿"。

敞口,较深,体型较小。


敞口,较深,体型较大,也可以说是放大以后的"碗"。

敞口,宽底,较深,体型较大的容器。


敛口,深腹,从器物肩部到腹部逐渐膨大的容器。

俵壶

米袋形壶,小口,短颈直立,带有圈足。


扁壶

形状扁平的壶,分两种,前后扁平和上下扁平,前者多是拍压成型,后者可能是两片盘状的部件粘合,并带圈足的器物。

小口,主体纵向伸长的容器。


玉壶春

小口,口唇外撇,颈部细长内收,主体大致呈球形,是一种非常优雅的瓶形。

梅瓶

敛口,颈部短直,宽肩,从肩到腹部逐渐向内收缩,到器物下部又开始逐渐扩张形成裙裾部位。


太白尊

梅瓶的上半部造型。

高足杯

碗的底部附加细长的高圈足即获得高足杯的造型。一般认为其原形应该是西方金银器造型。从中国元代开始非常流行,也叫做高脚杯、马上杯。


角杯

形状宛如动物的角,最初也应该用角制成,后来改用金属或木料,也用陶瓷材料仿制。

水注

带有把手和注口的容器。


主体和器盖形状基本相同,有圆形、方形,还可以被做成各种象形形状,也叫做"合子"。



底足

器物的底座,根据成型方法,有单独做成后粘贴的底足,也有直接在坯胎上挖足。根据形状,可分为玉璧底、和轮廓部位相对较薄的圈足。除了圆形,也可能会有方形底足,因器物形状而定。

卷唇

碗、盘、瓶等器物原本的是横向伸展的口沿向下向内收卷,变厚,断面呈圆形,叫做卷唇,日语里表示为"玉缘"。


叠付(日文)

器物底足的接地面。

多棱/面器物

将普通的球面器胎通过切削等手段做成多面体,往往是六面或八面,日语里叫做"面取",有瓶、壶,底足和注口等部件也可以作证多棱多面形状。


▲To top


4.装饰

1.涂妆

胎体颜色不够理想时,在表面涂化妆土获得白色胎体,再罩透明釉烧制,曾盛行于中国的磁州窑。朝鲜时代前期的粉青器物是在白泥中浸润后获得白色胎体,产品叫做"粉引"。用毛刷在器胎表面涂上白泥,则会残留刷痕,叫做"刷毛目",也曾盛行一时。在陶瓷生产中也常会利用化妆土进一步施加装饰。


2.描绘

加彩

即直接彩绘。在烧成的土器表面直接彩绘纹样,多用于装饰陶俑。


釉下彩

在器胎表面以含有钴、铜、铁等金属成分的色料进行彩绘,之后罩透明釉入窑烧造,彩色有青、褐、红等多种,常见的釉下彩绘陶瓷有青花/染付、铁锈花/铁绘/铁砂、釉里红/辰砂等。


釉上彩

施釉烧成后,进一步在釉上彩绘纹样,然后二度入窑,低温烤花完成。尤其多以白瓷为地,绘画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等五颜六色的纹样,被称作五彩/色绘。在彩绘瓷上还可以再加金彩,也可以与釉下彩技术组合,也就是所谓的釉下青花釉上彩的斗彩。


3.雕刻

做成坯胎后,在泥料未干时,用篦子之类的工具在器物表面进行刻画,做出纹样。

阴刻

直接雕刻获得纹样的装饰手段,纹样凹陷,也被叫做线刻、线雕、毛雕、划花等。

阳刻

用雕刻手法去掉纹样周围部分的装饰手段,纹样立体、凸出。


刻花

雕刻纹样时,工具的刀刃部位倾斜,去掉纹样周边的部分,获得斜面轮廓,深浅有致;施釉烧成后,釉料积聚,显出具有立体感的生动花纹。

透雕/镂雕

用雕刻手法挖空纹样周边的部分,有时也用透雕手段先做出纹样部分再粘贴到器物上。


剔花

在半干的器胎表面施一层化妆土,化妆土颜色往往与胎体颜色不同,然后进行刻画装饰,去掉表面一部分化妆土,留出胎色,利用颜色对比显示纹样。这种装饰手段多见于中国的磁州窑产品和朝鲜时代的粉青器物。


4.模印

印花

使用花模在胎体上直接印出装饰纹样。所使用的花模有完整设计的模具,也有局部花样的印章类小模具,后者往往反复印花,构成连续纹样,也有圆筒形状的模具,滚动印出纹样。


5.贴塑

贴花

用模具做出花样或者直接手捏完成,再贴于器物表面的装饰手段。

堆花

在器物表面直接用粘土原料堆塑出花纹的装饰方法,也叫做"イッチン",显花的泥料是白色时,又被特别称作"白堆",即白泥堆花、白线堆花。


6.镶嵌

在器物坯胎表面雕刻或者压印出花纹,在凹陷处填以白色或赭色泥料,然后施釉入窑烧造。这种装饰方法曾多见于高丽时代的青瓷。也有"逆镶嵌",也就是花纹的地子部分为异色泥料,进而凸显胎土颜色的装饰纹样。


7.绞胎

将多种颜色的泥板叠压后制成器物坯胎,烧成后的产品表面带有彩色条纹。


8.金彩

用胶做黏着剂,把金箔或者金泥固定在陶瓷器釉层表面,然后在低火度下烧成。这种加金的装饰方法常见于中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五彩瓷器,又被称为"金襴手"。


▲To top


5.釉色

釉药含有硅酸盐矿物,入窑烧造时在高温下熔融,形成一层透明的玻璃化的物质附着在陶瓷器表面,釉层提高了陶瓷器的硬度,增加了表面光泽,使器物防水且易于清洁。一般认为,最初的釉是烧造过程中窑内的燃料灰附着在无釉陶表面,进而熔融形成玻璃状的自然釉,本是生产过程中的偶然现象。釉药的成分主要有各种硅酸盐成分、助熔剂(使釉易于熔化)、呈色剂,不同组分形成不同的釉色。下面从不同的分类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1.根据助熔剂分类

灰釉

以草木灰和石灰作助熔剂,在大约摄氏1250度的温度下熔融的高火度釉,中国商周时代的陶器全部使用灰釉。

铅釉

助熔剂为氧化铅,在大约800摄氏度下熔融的低温釉。中国汉代的绿釉、唐三彩釉是最具代表性的铅釉。


石灰碱釉

用氧化钾、氧化钠作助熔剂的釉药。

锡釉

助熔剂为铅和锡的低温釉。由于锡发挥作用,使釉色白浊。


2.根据呈色剂分类

铜釉

呈色剂为氧化铜,因助熔剂和烧成方法不同,能获得多种釉色,有绿色的青绿釉、青釉、红釉等。

铁釉

呈色剂为氧化铁,配合不同的助熔剂和烧成方法,呈现青、黄、褐、黑等多种颜色,即获得青瓷釉、黄釉、褐釉、柿釉、黑釉等。


钴釉

呈色剂为氧化钴,在不同的助熔剂和烧成方法条件下,能够显示青、蓝多种颜色。


3.根据颜色分类

绿釉

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在氧化焰的烧成条件下获得鲜艳的绿色。

褐釉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在氧化焰的烧成条件下获得明亮的褐色。



蓝釉

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在氧化焰条件下烧成,呈现蓝色。

黑釉

在灰釉中加入8%到10%的氧化铁做呈色剂,在氧化焰条件下高温烧成,获得黑色。


琉璃釉

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透明釉,在还原焰条件下烧成,呈现鲜艳的琉璃色(蓝紫色)。

红釉

透明釉中加入氧化铜作呈色剂,用还原焰烧成,获得艳丽的红釉。


青瓷釉

灰釉中加入氧化铁作呈色剂,在还原焰条件下获得青绿色釉,氧化程度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包括黄褐色、黄色等等,在日本这种偏黄的釉色又特别被叫做"米色青瓷"。

透明釉

含铁极少的灰釉以还原焰在高温下烧成,可以获得几乎透明无色的釉层,多用于白瓷、釉下彩绘瓷。


▲To top


6.烧成

陶瓷烧成技术从原始时代发展至今,不断进步。

野烧

在地面直接用草木燃料堆烧器物,供氧充足,所以一般都是氧化焰烧成,温度最高只能达到800摄氏度左右,适于烧造土器,有时也挖较浅的土坑。


窖窑

利用自然的地理斜面挖成一种细长的洞穴用来烧造陶瓷,从下方开始的结构依次是焚烧口、燃烧室、烧成室,烟口在最深处。为进一步提高火焰温度,逐渐增加倾斜度和窑的长度。也叫做登窑、龙窑,后来又发展演变出若干烧成室相串联构成的连房式龙窑。


马蹄形窑

在平地上搭建平面呈马蹄形的窑,结构依次有燃烧室、烧成室、烟囱。多在中国北部地区使用,也叫馒头窑、圆窑。


彩绘窑

用釉上彩装饰二次烧成时所用的小型窑,烧成温度一般在七八百度,也叫做"锦窑""烤花窑""彩烧窑"。



氧化焰

窑内供氧充足,形成完全燃烧的火焰,在这种烧成条件下,铁元素呈现黄色,铜则呈现绿色。

还原焰

窑内供氧不足,不完全燃烧,形成还原火焰,金属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铁呈现青绿色,铜则呈现红色。


匣钵

用耐火粘土制作、在烧造时放置器物的窑具,防止落灰和产品在窑内粘连,同时产品装入匣钵就可以堆垒,增加了装窑量。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匣钵有圆筒形、M形等多种形状。

支烧痕

残留在产品底部或者内部底部的无釉痕迹,由烧成时支撑器物的窑具或起到支撑作用的砂、石造成。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支烧痕迹也在形状大小等方面多有不同。


▲To top


7.纹样

陶瓷器表面的装饰纹样往往含义丰富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生活在水中,而且能在天上腾云驾雾,也是天空中的神兽。作为装饰纹样的龙纹其原型最早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由于和云、雨的渊源,常有云纹、波涛纹等组合,在后世龙成为皇帝的象征,纹样多有禁限。

凤凰

是人们想象中的神鸟,白鸟之王,与风关系密切,雄为凤,雌为凰,作为纹样也成对出现。早期凤凰纹见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虎纹早在商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虎不同于龙、凤凰这些人们想象中的神兽,而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动物,强壮有力,令人恐惧。从虎引发出来的神兽僻邪,被赋予驱恶避邪的含义,不仅用作装饰纹样,也是一种器形。而且,不光在中国,朝鲜时代的陶瓷器和日本的有田瓷器上,虎纹也常常可以见到。

在汉语中"鱼"与"余"谐音,寓意财源广进、富富有余。另外也象征多子多孙、家族繁荣。常见的有对鱼/双鱼纹、鱼藻纹、水波鱼纹等,朝鲜粉青多用鱼纹装饰。


蝙蝠

汉语中"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象征着福气,作为吉祥纹样在清代尤其常见。

牡丹

花中之王,花朵丰满美丽,颜色丰富多样,象征着富贵,是相当常见的装饰纹样,在中国的宋代特别流行。


从佛教装饰纹样演变而来,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清雅。莲根绵绵,莲房多子,又蕴含着繁荣的吉祥意义。莲花、鱼和水禽组合成为池塘小景,也是常见的装饰纹样。

宝相花

纹样的构成元素来自牡丹、莲花、石榴等多种植物,是一种抽象设计的花纹。在中国唐代特别流行,之后不断演变,成为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纹样。也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松竹梅

被称为"岁寒三友"。松竹常青,梅花吐香,不畏严寒,是顽强的生命力的象征。

石榴、葡萄

这两种植物均果实累累,寓意丰饶和子孙繁荣,是从西亚传来的纹样。


在中国的古老传说中,仙界的桃树三千年一结果,食之可以长生不老。作为装饰纹样,是长寿的象征。

八宝

受喇嘛教影响产生的吉祥纹样,主纹是喇嘛教的八种吉祥物,法轮、法螺、幡、伞、莲花、瓶(宝罐)、双鱼、结(盘长),进而演变发展,加入了宝珠、钱、灵芝、犀角等元素,形成八种纹样的多种组合。


▲To top